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轴承 > 信息咨询 > 正文

风电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:风电行业成长逻辑再梳理

发布日期:2023/3/20 9:36:28 浏览:184

来源时间为:2023-03-18

(报告出品方/作者:川财证券,孙灿)

一、风电产业链介绍

1.1、风力发电概述

风力发电主要是利用风动能来进行转化,使其成为机械动能,最后再把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。风力发电机是实现上述能源转变的电力设备,一般由风机、叶片、塔筒、基座、传动系统、控制系统等组成。叶片从底部到尖端均有许多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翼型界面组成,简易的翼型技术使得涡轮叶片转动,当流体流过叶片时将产生升力,产生最基本的旋转。

一般情况下,风速达到3-5m/s时即可开始发电。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产生动能,通过传动系统提升转速,达到发电机的转速后带动发电机工作,得到的电力通过电缆输送到基站的升压变压器中。机组中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风速与风向,风向偏差时电子控制器向偏航机构发送信号以矫正误差,偏航马达将转动机舱使得风机始终正对风向获取最大发电功率。风能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,储量丰富,分布广泛,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,借助于风能进行发电成为当前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方法之一。

1.2、风电产业链梳理

风电产业链由上游原材料、零部件和整机制造,中游风电场建设及运营,下游风力发电及运维组成。风电机组制造所需的上游原材料包括钢、铝、铜、玻璃纤维、碳纤维、环氧树脂、永磁材料、混凝土等,其中钢材的用量占到整个机组总重量的90。风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齿轮箱、叶片、轴承、控制系统、发电机、变流器、轮毂、电缆、塔筒等,零部件细分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,技术壁垒突出,整机厂商一般会采取定制化采购。而整机制造厂商向上连接众多零部件供应商,向下直接参与风电场上的招标工作,中标后将风电机组出售给下游风电运营商。中游风电场运营的参与者以国有企业为主,建设业务由施工建设公司负责。下游环节包括了风力发电、风电上网以及风电运维等环节。目前行业产生多种业态模式,部分整机厂商下沉产业链布局风电场建设及运维等领域,呈现混合业态模式。

1.3、风电成本拆分

风电场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建设成本、资本成本、运行成本、维护成本、故障成本以及报废残值等。建设成本属于固定成本,包括设备及安装工程费、建筑工程费以及其他成本项,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占到风电运营期成本的比例约为65-70。资本成本主要包括长期借款、短期借款利息等。运行维护成本,包括运行成本、维护成本、故障成本,约占风电总成本的15-20。

风电整机设备占到整风电场建设成本的比例较高,规模效益是降低单位投资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的核心要素。对于陆上风电,在施工难度较低的平坦地形中,风电机组占到整体建设成本的比例达到54.90,塔筒的占比达到13.73;在施工难度较高的山地中,风机机组在成本结构中的占比降低至39.44,塔筒的成本占比为14.08。对于海上风电,由于海上的施工成本较高,基础及施工的成本占比较高;且不同地区受到海床地质、水文条件的影响基础及施工的成本占比有所差异,如广东、福建等省的海域礁石较多,且基岩较浅,上述地区海上风电的基础及施工成本的占比达到33,高于江浙地区的24;风电机组和塔筒等整机设备仍占到整体风电建设成本的较高比例,约50左右。整体上看,风电整机设备占到风电整体成本的比例较高,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风电项目规模越大,单位投资金额会相对降低,进而会相应地提高风电场的投资回报率。

二、风电产业发展情况

2.1、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步增长

经过40多年的发展,我国风电产业逐步发展成熟。回顾过去,我国风电产业经历了从摸索起步到逐步成熟的过程,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:1)科技性示范应用阶段(“六五”到“七五”),离网型风力发电设备研制成功,在政府的支持下多个省份建设了一系列示范性风电场;2)商业化探索阶段(“八五”到“十五”),为改善电力供给严重依赖煤电的情况,我国开启风电场商业化的探索,风电设备制造业整体处在技术追赶阶段;

3)规模化建设阶段(“十一五”到“十三五”),自2006年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开始实施,我国相继推出多项政策和规划,推动我国风电产业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,期间风电产业体系日趋完善,风电技术不断升级,发电设备趋于国产化;4)风电电价平价阶段(“十四五”至今),得益于过去十多年风电设备普及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,我国风电发电成本大幅下降,2021年新核准的陆上风电全面实现平价上网,未来我国将形成更大规模海上风电,东西部风电装机的分布将更加均衡,陆上和海上风电全面实现平价。

自2006年以来,我国风电装机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,现阶段风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,正逐步向主力能源发展。2010年之后,我国风电建设共经历两轮抢装潮,分别在2015年补贴退坡带来的陆上风电抢装潮,2019年至2020年的陆上风电抢装潮以及2021年的海上风电抢装潮。2020年我国新增陆上风电装机量达到6826.50万千瓦,2021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1690万千瓦,这两项数据分别是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历史最高的年度新增装机量。截止到2022年底,我国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6544万千瓦,风电整体装机量保持稳定增长;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累计数达到2008小时,预计2022年全年将超过2200小时。在装机量稳步提升,利用小时数保持稳定的情况下,风电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的占比亦提升明显,截止到2022年11月,我国风电发电量占比首次突破8,达到8.05,是我国第三大电源,覆盖全国3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风电正逐步向主力能源发展。

2.2、国内陆上风电已实现平价上网,海上风电正过渡到平价时代

国内陆上风电已实现平价上网,项目IRR表现乐观。在经历了两轮补贴退坡引发的抢装热潮、电网完善降低弃风率以及消纳政策逐步实施后,我国陆上风电已实现平价上网。随着风电项目装机规模的不断提升,叠加风电平均利用小时保持稳定,我国风电项目全投资IRR能够达到9以上的水平,且随着单机容量的提升以及项目整体装机规模的提升,陆上风电项目的IRR将有所提升,平准化度电成本有所下降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陆上风电的投资积极性。

国内海上风电处在平价时代过渡期。从项目收益率角度看,以粤西地区某海上风电场为例,装机规模为300MW,离岸距离约为31千米,建设总成本为54.10亿元,年利用小时数为2890小时,基准电价为0.453元/千瓦时,补贴电价为0.397元/千瓦时,补贴小时数为2600小时(20年),贷款比例为70,还款年限为15年。在考虑补贴的情况下,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为8.36,若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,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则降至3.29。现阶段国补虽然退潮,但地方性补贴的接力(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等地)可助力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平价上网,如2022年底中广核汕尾甲子-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场78台风机并网发电,是国内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。我国沿海各省市的海上风能资源以及海上风电建设进程存在差异,预计到2025年福建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苏等省的海上风电基本可以实现平价上网,与煤电价格具备一定的竞价空间。

海上风电地方补贴仍存在,国补退坡后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在国补全面退补后,上海市是首个推出地方海上风电补贴的省市,将对2026年之前投产的深海风电项目基于项目规模予以奖励。广东省和山东省则对2022年至2024年省并网海上风电项目予以补贴。浙江省的海上风电补贴政策是按照项目规模直接补贴电价。

2.3、“十四五”风电装机目标明确

双碳目标明确,风电战略地位提升。我国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;到2030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,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,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;到2060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,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。风电作为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一定性价比的清洁能源,有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力能源之一。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进程稳步推进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我国将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,建设金沙江上下游、雅砻江流域、黄河上游和几字湾、河西走廊、新疆、冀北、松辽等清洁能源基地,建设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山东等海上风电基地。

目前,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面开工,部分已建成投产,涉及23个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以及35个其他地区,建设总规模达到97.05GW。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处在陆续开工阶段,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GW,其中库布齐、乌兰布和、腾格里、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GW,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37GW,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机134GW,其中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00GW,包括外送150GW、本地自用50GW;“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55GW,包括外送165GW、本地自用90GW。第三批风电光伏大基地以源网荷储、离网制氢以及100消纳项目为重点,目前处在项目审查阶段。各省市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风电装机规模超300GW,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100GW。目前国内31个省市已公布“十四五”期间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的装机规划,合计达到约316.974GW。沿海10个省、市也均出台海上风电的相关装机规划,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约111.78GW。

2022年陆上风电招标重心重回“三北”地区,海上风电集中在粤鲁浙三地。2022年我国已开标风电项目603个,总规模达到103.27GW,其中陆上风电项目555个,规模为85.36GW,海上风电项目48个,规模为17.91GW。为提高风电的消纳能力和降低弃风率,我国风电装机在“十三五”向中东南地区倾斜,“三北”地区新增装机量占比从2009年的86下滑到2018年43。随着电网端的建设以及就地消纳项目启动,我国“三北”地区弃风率得到有效控制。2022年全年风电开标项目中,“三北”地区的占比达到55.45,未来风电特别是陆上风电的重心逐步回归“三北”地区。海上风电方面,开标项目规模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广东省、山东省和浙江省。

2.4、老旧风电场改造升级提供增量空间

预计“十四五”我国风电场改造市场需求达到20GW,“十五五”约40GW。截止到2022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65.44GW,装机规模巨大。如今早期建设的风电场可能面临设备老化引发的运行安全风险大、运行效率低、运维成本高等问题,在陆上风电平价上网的背景下,部分老旧风电场面临较为严峻的经营压力。

为了充分利用优质风能资源,提升风电场的运营效率,规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工作,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底推出《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目前该管理办法已结束征求意见,预计年内完成发布程序;此外,辽宁、宁夏、内蒙古等地已出台相关政策,全国老旧风电场“以大代小”的改造升级工作逐步展开。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,直接退役的情况集中在运行超过20年的风电机组,“十四五”改造升级需求集中在运行在15-20年的风电机组,以及运行时间小于15年但机型落后的风电机组。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将退役1.26GW并改造20GW的老旧风电机组,“十五五”退役或改造40GW的老旧风电机组(以改造为主)。

2.5、分散式风电引领行业新趋势

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分散式风电年均贡献装机容量10-15GW。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》指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,在东中南部地区积极推进分布式风电的开发。2022年1月,国家能源局、农村农业部发布了《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》

[1] [2] [3] [4]  下一页

你可能会喜欢
    没有相关信息咨询
最新信息咨询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